作者:杨万功 明洪武26年间(公元1393年) ,蓝玉朱元璋以谋反之罪,为何下旨将蓝玉处斩。被朱 这就是元璋明初四大案件之一的“蓝玉案”,受牵连人数多达数万之众 。诛杀 古代有句话,蓝玉 “飞鸟尽良弓藏,为何狡兔死走狗烹”。被朱这句话道出了建国后皇帝害怕那些开国大臣谋权篡位,元璋对他们大开杀戒情景。诛杀然而 ,蓝玉一些大臣也确实居功自傲,为何放荡不羁……朱元璋的被朱手段也过分残酷,因此被后人所诟病。元璋 这些人当中 ,诛杀不能说没有被冤枉的 ,但蓝玉的死,纯属咎由自取。 他能够活到朱元璋晚年 ,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虽然他骁勇善战 ,但也经常做一些荒唐之事 。 一次,蓝玉打仗获胜 ,瞅见俘虏中有一个女子年轻漂亮 。经询问 ,她原来是元朝皇帝的妃子 。蓝玉大喜过望,皇帝的妃子,如此美貌 ,于是不假思索 ,便将其掳入营帐内 ,强行霸占 。 只是作风问题也就算了 ,可是第二天 ,人们却发现这名妃子突然自尽了 。事情闹得沸沸扬扬 ,蓝玉竟然和没事人一样。 不难想象,朱元璋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的情形。 对于元朝 ,朱元璋的策略一直是恩威并施,一边打击 ,一边安抚。这些元朝的家眷 ,朱元璋原本想要慎重安置,结果蓝玉却作出这种事情 ,让他无法善后,更无法安抚那些元朝的旧民 。 当然 ,这还只是表面现象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 ,甭管这名妃子现在是不是俘虏 ,她都是皇帝的妃子,身份摆在那里。你蓝玉胆敢打她的主意 ,你到底是何居心?是不是想当皇帝 ? 这么说来,蓝玉已经触碰了朱元璋的底线 。不过 ,朱元璋当时并未直接处罚他,而是采用敲山震虎的办法给了他一个警告 :把原本打算封他“梁国公”的梁字改成了凉,即 “凉国公”。一字之差 ,让人不由惊讶——蓝玉这是要凉了。 另有一件事,更为奇葩 。蓝玉率领大军返回时,深夜抵达喜峰关。守门的官吏未及时开关放人 ,蓝玉竟然让部下攻打关门,破门而入 。 守关人固然有错,用军队攻打自己的关隘,这不是蓄意制造混乱?这种囧事在开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也只有蓝玉能做得出来。 即便如此 ,朱元璋还是未将蓝玉治罪 ,令人大惑不解 。 这是怎么回事?主要是和太子朱标有关。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系长子,又是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 。他在朱标身上花费了大量心血 ,而朱标和蓝玉的关系又十分密切,每次蓝玉闯祸,朱标都替他去朱元璋那里求情 。不然 ,就凭蓝玉犯的那些罪行,朱元璋绝不会饶他。 当然 ,朱元璋也不会只是因为朱标的求情就放过蓝玉 。真正的原因 ,还是想要晓得蓝玉对朱标是否忠心。 蓝玉曾不止一次劝说朱标 ,要他提防燕王朱棣 。 他深知对储君的争夺是极其惨烈的,朱标虽然已经确为立太子 ,只要他一天没有继位 ,就会存在着变数 。隋炀帝杨广不就是设法扳倒太子杨勇才上位的吗?为此 ,蓝玉一直帮朱标盯着那些有威胁的藩王。 思来想去,认为燕王朱棣的威胁最大,多次谏言朱标,朱棣迟早要谋反,希望朱标先下手为强 。 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朱标心地仁厚,而朱棣又很擅长演戏,朱标最终没有采纳蓝玉的建议 。 蓝玉此前的这些行为,早被大内的锦衣卫盯上了,并报告给了朱元璋。正是因为这些事,让朱元璋认为蓝玉对朱标忠心可嘉 ,才没有杀他。 熟料,朱标英年早逝 ,这一变故,让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朱标的去世,是一方面 ,最终让朱元璋真正对其动了杀心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 朱元璋命人将“蓝玉案”的供词编撰成了一本书,叫《逆臣录》。这本书里面有多大水分,大家心里都很明白。其中有一段供词 ,很能说明蓝玉当时的处境。 按照东莞伯何荣的弟弟何宏的说法,蓝玉曾经和他说:“如今陛下重病缠身 ,而太子又年幼,我手握重兵,不如一起反了吧 !”仅此一句话,丧命足矣。 眼下,朱元璋命将不久 ,其长子朱标早逝,他儿子朱允炆又很年幼 ,等朱元璋一去世,明朝就面临着主少国疑的困境 。假如朱元璋能再活十年,那时朱允炆已长大成人 ,就不存在主少国疑了 。 在这十年内,蓝玉能殚心竭虑辅佐朱允炆,那么朱元璋也许会放过他 。所以说 ,关键并非是朱标去世 ,而是朱元璋等不及了。于是,就有了“蓝玉案”。至于那些受牵连的人,只不过是朱元璋替朱允炆铺路的牺牲品罢了 。 小编提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 ,敬请转发和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