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青瓷褐绿双彩刻划莲花纹大盆。邛窑 邛崃市博物馆供图 前不久,成功彩工位于四川邛崃的复原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了揭牌仪式。邛窑遗址成为继三星堆 、釉下艺金沙之后,邛窑四川的成功彩工第三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说起邛窑 ,复原很多人可能会感到陌生。釉下艺邛窑是邛窑中国最古老的民窑之一 ,始创于东晋,成功彩工成熟于南朝,复原唐时极盛,釉下艺宋末方衰,邛窑烧造历史绵亘800余年。成功彩工邛窑开创了复合彩绘装饰等重要的复原工艺技术 ,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邛窑在四川分布很广 ,如邛崃十方堂、瓦窑山 ,成都市区的青羊宫窑、琉璃厂窑 ,都江堰的玉堂窑 ,等等。其中,邛崃十方堂窑址面积大、窑包多 、时间延续长、器物流传广,是邛窑的典型。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就是依托十方堂窑址而建 。十方堂窑址具有代表性的1号龙窑,长达42米,宛如一条长龙斜卧在窑厂中心山体上。窑床坡度为15度至17度 ,是古代斜坡龙窑的科学坡度。 “北有唐三彩 ,南有邛三彩” ,邛三彩即邛窑生产的三彩器 。举世闻名的唐三彩属于陶器,釉上施彩,主要作为随葬品 ,以大型动物或人物雕塑居多。邛三彩的工艺比较先进,达到瓷器的烧造温度 ,主要采用釉下彩工艺 ,多为碗、盘 、杯、罐及小件雕塑等日常生活用品 ,种类丰富 。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湖南长沙铜官窑是中国釉下彩瓷的发源地 。邛窑与铜官窑的器物 ,在装饰风格 、工艺流程、产品形态等方面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被后世称为“姐妹窑”。邛窑比铜官窑“年长”数百年,由出土器物可以看出,邛窑经历了从低温瓷到高温瓷 、从釉上釉下彩瓷到彩绘瓷的发展过程 。不少专家认为 ,铜官窑的彩绘瓷应是吸收了邛窑的经验和技术。考古学家俞伟超曾指出,唐代邛窑在制作铜 、铁着色的多色彩瓷器方面有首创之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认为,邛窑的高低温釉下彩、三彩工艺传播于江南诸名窑,而又以湖南长沙铜官窑受其影响最深。 邛窑的工匠不仅掌握着先进工艺 ,在器物设计上也颇有巧思 。最有趣的,当数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省油灯。目前已知最早的陶瓷省油灯就出自邛窑 。省油灯瓷盏中空 ,侧有小孔,可通过小孔往里注水 ,利用水的蒸发降低瓷碗温度和油温,从而减缓油的燃烧速度 ,降低油耗 。宋代诗人陆游的《斋居纪事》记载:“书灯勿用铜盏 ,惟瓷盏最省油,蜀有夹瓷盏 ,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节能效果如此出众 ,可见古人的智慧 。 宋末 ,邛窑的熊熊窑火熄灭了。邛窑的衰落有其自身因素 。当地瓷土铜铁含量高 、延展性不足 ,烧出来的器物相对厚重。十方堂窑址一度被当地人称为“蛮碗山”,“蛮”即有“粗大”之意 。这与宋代细腻典雅的审美情趣渐不相容 ,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20世纪30年代 ,邛窑被重新发现 ,引起考古界和古陶瓷研究者们的重视 。如今 ,沉寂千年的窑址重现华彩。邛陶烧造技艺成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试验 ,人们成功复原了古邛窑的各种高低温釉下彩工艺。每年一届的邛窑柴烧艺术季,吸引了不少外地的陶瓷艺术家。 立足本土 ,突出自身文化特色,邛窑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相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金字招牌 ,能为邛窑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05日 07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