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为何带着浓重的山西色彩?

时间:2023-09-24 05:18:51来源:美国专线欧洲专线日本-高清完整版作者:综合

原标题 :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为何带着浓重的古呼山西色彩?

呼和浩特 ,一个典型的和浩何带由蒙古语音译而来的名字 ,意为“青色的着浓重城市”,因其背靠大青山而得名 。山西色彩然而这座由蒙古族建立,内蒙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古呼却带着浓重的和浩何带山西色彩。

呼和浩特位于前套平原北部 ,着浓重前套平原又称呼和浩特平原 ,山西色彩古称敕勒川 、内蒙土默川 ,古呼大致是和浩何带大青山 、蛮汉山与黄河围城的着浓重区域 。

前套平原海拔约1000米上下 ,山西色彩是断陷盆地,东西长约180千米,南北宽19千米-150千米,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 。

大黑河由北至南 ,从大青山上流下,与黄河交汇 ,干流长约236千米  ,是黄河在前套平原水量最大的支流  。大黑河浑浊暗黑 ,将大青山腐殖层养分冲刷下来,野沃土肥,宜耕宜牧  。

大黑河干流由东北向西南流来,与黄河形成对流格局 ,故称逆向支流。如今前套平原灌渠纵横 ,大黑河与黄河交汇处已经被多条人工渠取代 ,再见不到大黑河逆流入黄河的壮观景象 。

展开全文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前套平原和蛮汉山等地设云中郡,云中城就位于大黑河下游(今托克托县) 。赵武灵王在前套平原东北部 、大黑河中游建原阳城,这是今天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的前身 。赵武灵王将原阳打造成骑兵训练基地,由大将牛翦坐镇,专门为赵国训练骑兵 。

秦朝延续赵国的格局仍设云中郡 ,汉初将云中郡东部蛮汉山等地区拆分出定襄郡。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后,将河套称为新秦中 ,还在云中郡建了一座咸阳城。

1572年 ,蒙古首领达延汗的孙子阿勒坦汗 ,率土默特部驻牧土默川 ,并在今玉泉区建“库库和屯”城。明朝万历年间,赐“库库和屯”城汉名“归化” ,即归化城。

明朝以后数百年来“归化南北皆晋语”的格局 ,为什么山西的文化会如此强势地渗入阴山一带?

自朱元璋建立大明以来 ,明朝对北方蒙古诸部素以强硬著称 ,但历时百年的战争令双方都筋疲力尽 。隆庆帝在位期间,明廷与崛起于漠北的鞑靼达成“隆庆和议”,俺答汗成为明朝名义上的“顺义王” 。双方放下刀剑 ,转而以互市通商取代原来的敌对状态。

1578年 ,成吉思汗第17世孙阿勒坦汗,召集能工巧匠,模仿元朝大都 ,在前套平原兴建呼和浩特城。一半青山一半城 、不叫黄沙越阴山 。

呼和浩特北面是阴山山脉的大青山,南面不远处是黄河,地势北高南低 ,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等 。呼和浩特地处大青山以南的土默川平原 ,而此地正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川。因其向南距离山西咫尺之遥,所以建城之初主要是为了通商贸易。

隆庆和议之后,大批晋商凭借地理优势涌入 ,牛羊 、茶叶、瓷器和马匹的贸易使呼和浩特城内常年聚集大量晋商 ,而呼和浩特的汉化也从这一时刻开始。

对明朝威胁最大的其实是东北的后金,满洲八旗崛起于白山黑水,虽一心入主中原 ,但长期受阻于明朝的宁锦防线 ,就连努尔哈赤本人也命丧于此  。

继位的皇太极自知从辽西走廊无法突破,只得绕道蒙古,从正北和西北对明朝进行战略包抄,于是包括土默川在内的蒙古诸部成为满洲八旗的重点进攻对象 。

1632年 ,后金大胜蒙古  ,满人取代蒙古人,在呼和浩特特与明朝贸易。尽管土默川平原易主,但晋商来往穿梭的脚步却并没有停止,尤其在满清入主中原之后,两者归于同一个朝廷统辖 ,中原人更是以潮水之势从山西涌入北方 。

从明末开始 ,这场持续两个多世纪的人口迁徙称为“走西口” ,无数的山西人彻底改变了呼和浩特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结构 ,这也是至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带有山西色彩的原因。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